首页 我的音乐

接触吉他久了,就想开始录制高品质音频,为了检查自己的练习成果,也是为了从听众的角度去听出细节上的不足,但是作为零基础的爱好者,应该怎样用最低投入的设备实现音频录制?
本文从吉他内录萌新的角度讲解如何用AU+ASIO+拾音器录制音色在质上飞跃的音频。

一、设备准备工作

(一)拾音器

拾音器当然是最最最重要的啦!没有拾音器怎么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呢?
拾音器种类众多,我最终还是选择了老齐四代的主/被动三系统拾音器,可调节麦克风、音孔磁感、贴片输入的音量以调节音色,尾钉打孔作为输出孔。

请输入图片描述

请输入图片描述

(二)声卡

对计算机不熟悉的小伙伴们一定感觉“声卡?!什么玄学的操作?”
其实你不需要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也可以理解(手动糊掉这句话),简单来讲,声卡用于提供声音电流信号的读写通道,所以在配置软件环境的时候需要修改录制/播放的通道为声卡项。

请输入图片描述

请输入图片描述

可以看到一侧为两个输入端口,可分别调节输入音量,没有录立体声时仅仅需要一个端口,注意控制非录制端口的音量以减小噪音!指示灯亮红即输入信号过载,需要减小输入的音量。
另一侧两个输出端口,可外接音箱和监听耳机,统一调节输出音量。还有一个USB端口用于电脑供电和声音电信号的电脑输入。LINK指示灯亮蓝即通电成功。

(三)连接线

连接线一定有必要,就像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系统总线一样(/doge),但是连接线对音色的影响不大,所以taobao买科林/JOYO的线都是不错的选择,几十元搞定!

(四)ASIO驱动安装

这一步是必要的,但是不需要展开说明,在网上可以找到ASIO声卡驱动的安装,但是!在安装驱动时需要将声卡和电脑连接好才能自动识别到!

二、Adobe Audition录制

(一)录制干声教程

这一步感觉起来比连接硬件更费劲,需要配置声卡和学习AU的基本录制流程,对零基础录音选手来说工作量不小!那么具体方法在接下来的文章会讲到。

打开AU,在编辑首选项中打开音频硬件,设备类型由ASIO驱动,此时音频的输入输出全靠外置声卡了,电脑声卡呢?一边儿凉快去了。

请输入图片描述

录制音频的方法很多,我也尝试过一些,但是会遇到一些问题,比如左右声道不对称,整体音量偏小而增益后模糊。
那么接下来说说我现在用到的比较好的方法。

简单来讲,我用的方法是建多轨立体声工程,在其中一条轨道上录制L声道,将L声道copy到R声道实现左右耳平衡,最后统一后期处理即可!

首先我们点击文件中的新建,新建一个多轨会话,主控调整为立体声

请输入图片描述

请输入图片描述

选择一根轨道进行录制,声波线左侧的M/S/R/I分别代表什么?

  • M 该轨道静音
  • S 该轨道独奏
  • R 该轨道录制准备(一定要选上)
  • I 该轨道监听(耳机插声卡OUT口可以实时反馈录制时本身的声音)

点击窗口下方的小红点即可开始录音,推荐录制开始时留几秒的空作为白噪音,方便后期采集白噪音样本实现自动降噪。其实我们这样录完音后得到的波形线是一条(L声道),要出现图中的两条波形线(L+R声道)就需要复制L声道到R声道。

我们双击波形线,进入波形线的展开界面中。现在请认真看这一步的操作啦!

  • 点亮右侧L小方框 点灰右侧R小方框,ctrl+c复制L轨
  • 点灰右侧L小方框 点亮右侧R小方框,将进度条拉至最左端(0:00处对齐),ctrl+v粘贴到R轨
  • 点亮右侧L和R小方框,点击下方的▶即可试听左右声道同步音频

请输入图片描述

当我们回到混音项目中时,就出现了如图中所示的两根同步波形线,实现左右声道完美同步,据我所知这也是目前处理对称左右声道比较高效的方式了。

(二)入门级后期处理——软效果

首先是家喻户晓的混响,适当的混响效果可以增强声音的空间感和立体感,这也是音频处理人考量的一点,同样也是听众很容易辨识的一点。
直接在左侧的音轨效果中添加混响,这里推荐不适用花里胡哨的混响效果,直接使用混响选项,调节声音干湿比达到自然适宜的混响效果。

请输入图片描述

请输入图片描述

接下来是简单的降噪,展开波形线后选择开头预留的白噪音(底噪),右键捕捉噪音样本

请输入图片描述

效果中选择降噪,出现如下图所示的控制窗口,点击应用即可自动降噪(降低开头识别出的非吉他声底噪)

请输入图片描述

导出音频试听一下,发现~wow 整个世界仿佛安静了几许~乐器的声音更加纯粹了!

还有非常实用的后期处理,EQ调节,这个需要根据自己对声音高低频的需要灵活调节,在不断的尝试中配置更适合的参数。

最后提一提音频文件的导出,右键录音轨道选择导出混缩,点击所选剪辑,此时我们要导出的音频就是立体声了,因为L和R声道是同步的。文件格式推荐 *.wav 这种格式音质损失较少,当然文件也会比较大咯。

现在,快戴上你的耳机,去享受自己辛辛苦苦创作的音乐吧!相信你会在积攒经验的路上,拿出更好音质的作品!




文章评论

目录